临近五一,现在大家还面临着疫情的影响,那么行游君就带大家云游一下我们的浙南古县,南戏故乡—永嘉。永嘉历史悠久。建县已有1800多年,历史上有永嘉郡、后有温州府,是温州的历史之根、文化之源。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,瓯江下游北岸,是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中国长寿之乡、中国泵阀之乡,是浙江第四大县、温州第一大县。那今天就跟着行游君一起走进永嘉吧。
永嘉“水长而美”,楠溪江山如青黛,水若明眸。江流逶迤曲折,有36湾、72滩之称。楠溪江野趣天然,美得纯净柔和,被世人誉为“天下第一水”。永嘉不仅山水闻名天下,还是南戏的故乡。南戏是中国传统古典戏曲艺术的始祖,是中国戏曲艺术成熟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标志。南戏火爆的时候,温州一带俨然成为古代“好莱坞”梦工厂。一大批市民以此为生,街头巷尾都有在做戏、听戏的人群,如此盛况惊动了朝廷。朝廷认为这种民间大热的“玩意儿”不太高雅,一度还下令禁止演出。
南戏诞生于北宋末年,在这之前,永嘉一带流传的最重要的文艺活动是唱曲儿和跳舞,而且大多和当地的祭祀风俗有关。永嘉旧时属于瓯越文明地带,瓯越偏居东南一隅,因群山阻隔,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中原交流较少。与中原文明相比,这里有一种独到的神秘和质朴。瓯越人民善歌舞早有记载,民间的娱神祭祀活动也十分流行,唐代有诗云:“东瓯传旧俗,风日江边好。何处乐神声?夷歌出烟岛。”喜好歌舞的瓯越先民千百年来就这样唱着、跳着,慢慢地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村坊小戏、里巷歌谣。不过这些民间小调和日后我们熟悉的戏曲艺术还有一段距离。说起南戏的诞生,就不得不提北宋末年那段历史。
北方的战火搅动了中原的安宁,从北宋中晚期开始,大批原本生活在中华文化中心的中原人纷纷南下。瓯越一带背山面海,山水秀美,又与江南富庶之地水路可通,是理想的偏安之地,因此南下民众大量涌入东南地区。来自中原的风尚随着这批民众来到永嘉,当中自然包括许多表演艺人以及各种表演形式,南戏就此开始萌芽。宋杂剧,唱赚(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),宋词,当地里巷歌谣等丰富多彩的“艺术生”们在熙熙攘攘的永嘉游艺场相遇,你来我往间,彼此相互影响。透过杂剧,人们发觉原来讲故事可以更加有套路;透过唱赚,人们发觉说唱还能更加有表现力;透过宋词,人们发觉唱词可以更加高雅抒情;透过民谣,人们发觉故事还能更加贴近生活。
特别靖康之后,宋室南渡,整个文化中心也跟着转移,温州成为不公开的陪都,迅速发展起来。将各种曲艺熔于一炉的新的艺术形式——戏曲面貌逐渐清晰。各种元素取长补短,一拍即合,南戏就这么在永嘉的市井中开锣了。这时候的南戏还不叫南戏,叫做“永嘉杂剧”。南戏开台,市场反响热烈,刚开始仅有的几个剧目很快就不够看了。有了舞台,没有故事怎么能行。于是一大批生活在底层的艺人才人找到了活计,那就是当南戏编剧。为了方便创作推广,他们还结成书会,集思广益,集体创作。后来流行的上百种南戏剧目,大部分都出自这些书会。创作剧目的才人,表演戏曲的艺人,观赏演出的市民,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,士大夫阶层推崇的宫调雅乐不是他们所喜爱的。所以南戏不拘泥于条条框框,也不为大人物歌功颂德,而是广泛吸收民间的俗语曲调,用民众的语音演绎民间的故事。在现存的十几种南戏戏本里,我们还能看到普通宋人的喜怒哀乐,看到他们对命运坎坷的哀叹和世道不公的愤慨。正是这样一份亲民的格调,才让广大民众对南戏如此热爱追捧。
南北差异是天然存在的,随着戏曲的发展,南戏采用的曲调声腔风格和北方苍劲雄丽的风格愈发迥异,于是有了南北曲之分。南曲到了明代,分化出四大声腔,其中一种舒徐婉转、细腻流畅的昆腔,到如今仍被人们视为中国戏曲中最柔美的声调。永嘉杂剧吸收昆腔的优点后发展出了永嘉昆剧,并在一代又一代的永昆艺术家的努力下,推陈出新,传承至今。来到温州,来到永嘉,若是凑巧,我们还能在南戏博物馆和古村落的古戏台处听一出南戏。透过永昆流水一样的乐曲和烟云一般的舞蹈,我们依然能品味到南戏里,那浓缩了几个朝代和人世的风华与多情。
在这个春暖花开,草长莺飞的季节,行游君也会加快更新速度,带大家云游祖国大好河山。
嘉兴环城南路393号(沙龙宾馆西大门) 电话:0573-82180765
散客嘉善报名地址:嘉善县魏塘街道陵园路62号 电话:0573-84129111、84129112、84129122